崴脚分三种类型?运动达人必看的踝关节扭伤科普
发布时间:2025-10-05
踝关节扭伤是运动损伤里最常见的前三类,它由距骨、腓骨和胫骨组成,是个既要承受人体重量、又要缓冲运动冲击的精密结构。临床数据显示,踝关节扭伤里内翻型占了75%,外翻型15%,高位扭伤虽然只占10%,但对运动能力的损伤可能更严重。
内翻扭伤:运动场上的“隐形陷阱”
当足底不小心向内翻转时,脚踝外侧的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会承受过大压力。研究发现,这类损伤多发生在篮球急停变向、足球铲球等动作中。典型症状是外踝下方2-3厘米处的锐痛,还可能听到“咔哒”的撕裂声。肿胀会在短时间内快速起来,变成“馒头踝”。要注意的是,有些患者还会伤到距骨软骨,得做核磁共振才能发现这种隐藏的损伤。
外翻扭伤:被忽视的“内侧杀手”
看似只是足部往外翻,里面其实藏着不小的风险。内侧的三角韧带由四束组成,强度是外侧韧带的3倍。可要是外力超过它的承受极限,就会出现“扇形撕裂”。这类损伤常发生在滑雪摔倒、下楼梯踩空等场景。疼痛集中在内踝上方5厘米左右的位置,还会觉得足内侧发麻。数据显示,外翻扭伤合并骨折的概率是内翻型的2.4倍,很容易漏诊,最后变成慢性关节不稳。
高位扭伤:运动生涯的“定时炸弹”
下胫腓联合损伤可以说是运动员的“职业杀手”。当小腿和足部过度旋转时,连接胫腓骨的下胫腓前韧带、后韧带和骨间膜会一起受伤。这种损伤多见于美式足球擒抱、滑雪板卡靴等高能量冲击。患者常说小腿下端胀疼,走路时觉得踝关节“打软腿”。研究发现,没好好治疗的高位扭伤,3年内变成踝关节炎的概率会明显升高。
科学应对:三步判断损伤等级
- 疼痛分级法:轻度(VAS评分≤3分)能自己走路;中度(4-6分)得用支具辅助;重度(≥7分)完全没法踩地
- 肿胀时序法:30分钟内快速肿起来的,大多是韧带损伤;2小时后才慢慢肿的,可能是关节囊损伤
- 功能测试法:能不能单脚站30秒?能不能连续踮脚10次?这两项都做不到,说明是中重度损伤
就医黄金窗口
扭了之后要记住“24小时黄金法则”:前6小时每2小时冰敷15分钟,6到24小时用加压包扎加上把脚抬高。切记避免热敷和按摩!去医院的时候,要重点做前抽屉试验和核磁共振检查,这些影像技术能清楚看到0.5毫米以上的韧带撕裂。运动医学科医生会根据损伤类型制定专属的康复方案,一般要4到12周的循序渐进训练才能再回到赛场。
掌握这些扭伤知识,不仅能在运动时及时发现损伤,还能避免因为处理不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。关节健康需要科学应对,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。建议定期检查护踝的有效性,通过针对性的肌力训练来增强关节稳定性。
责任声明:本文仅为健康科普,内容不构成用药或医疗指南,建议出现健康问题请及时就医。